►前言:

今天接受采访的K同学,从陆本一路走到美研,最终收获Tier1级别Hedge Fund的量化offer!恭喜PH求职K学员收获MLP Quant Intern Offer!尽管在语言方面上稍稍有些落后于身边同学,但是TA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不足,与PH求职合作可称得上“亲密无间”!来看看TA的详细背景和对PH求职的反馈吧~

►学员介绍:

姓名:K同学

本科:陆本Top10

研究生项目:QuantNet Top10

求职获得的offer:Millennium Quant Intern

►学员的话:

从陆本毕业以后,我来到美国读研。置身于新鲜的环境,我意识到自己对美国的求职全无经验,在自己准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有诸多不足,我决定还是得寻求专业的帮助,尽快在秋招季到来前走上正轨。

PH在数据和量化方向的名声比较大,我先是尝试了简历修改,然后又报了试听课,最后一路连报了两个课程套餐。经过一段艰苦的求职季,也是在PH求职的陪伴下,我幸运地拿到MLP的Quant实习offer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个拿到offer的时机也是很好的,因为求职期间的心态要保持平稳很难,要持续不断地高强度投入准备更难。

言归正传,今天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和PH求职合作的体验(以及使用服务的一些小技巧),以及我自己求职的一些心得,希望对学弟学妹们也有帮助~

►PH求职的服务使用体验和心得:

我使用PH求职服务的体验是:导师资源相当丰富,如果你的需求足够明确,那么可以给得到相当高效的提升。以我自己为例,我先是找导师熟悉了怎么讲好自己的简历经历,然后在面试中不断摸索,总结自己答得不好的知识点;再和班主任一起定好自己想上的主题,挑选合适的导师,有针对性地辅导。

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对冲基金D导师的mock interview——我简历投递中其实是以卖方为主的,但是买方导师由于平时面试的都是非常强的candidate,提问风格也非常犀利,在他的拷问下能够做到对答如流以后,我应对卖方的面试也变得更加轻松,在此过程中对过往一些策略相关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认知。

►陆本到美硕Quant求职经验:

接下来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些准备心得——作为一个陆本学生,一下子切换到北美求职模式,最需要适应的是语言关。由于准备的时间非常紧张,我是结合着行为面的准备来练习语言。最开始我会跟着PH求职准备一些高频的行为面问题,写好稿子、找导师不断修改,建立好行为面的mindset。之后我会向不同的人尝试用英文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故事,并应对他们的提问:我和学校约过行为面的mock interview,平时也会经常和不同背景的人用英语多多沟通。在准备的过程中,提升的不仅是语言能力,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表达能力的自信。 作为非母语者,在面试说话卡壳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紧张,但实际上在不断的准备中,我意识到面试并不是英语测试,只要能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,面试中的小瑕疵并不会影响面试官的整体印象。

另外还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。我的硕士项目是以课业繁重而闻名的,要同时兼顾上课和求职季的高峰是一件难度相当高的事情。我本人的解决办法是:因为我本科期间的学科基础已经相当扎实,我会适当减少分配给上课和作业的时间精力,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投递和面试准备。我们的advisor也说过:“每门课都打A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。”掌握课程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(比如对数学/cs背景的学生来说,建立金融sense)比背下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、获取高分要重要得多——这是我最后得出的权衡。

回头来看,这一路的求职路程确实很难,也充斥着不确定性:刚开始投递时,我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回复,不知何时能见到云中锦书来;等到面试纷至沓来的时候,又难免有些猝不及防,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还没准备好。我觉得如果能重来一次,也可以多network,多去了解其他前辈的timeline,在不确定中寻找更多的确定,这样也有助于心态的平稳、以及时间的安排。同时也建议学弟学妹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心态调整、压力调节的方法——心态在求职的持久战中,绝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